一场体育盛事的商业价值,不仅体现在奖牌榜上,更隐藏在品牌战略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中。第十五届全运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成功举办,不仅创造了体育史上的新纪录,更开辟了大型赛事商业运营的新路径。当人们为樊振东的完美发挥和张展硕的破茧成蝶欢呼时,一场更为深刻的商业变革正在赛场外悄然上演。
据官方数据,截至11月16日,十五运会市场开发收入达18.4亿元,涵盖赞助、捐赠、特许经营和门票四大板块。超500万张可售门票催生出新型“票根经济”,而吉祥物“喜洋洋”和“乐融融”引发的消费狂潮,让特许商品销售额突破6.8亿元,热门款式早早售罄。
.png)
01 赛事经济
18.4亿元背后的湾区协同与商业潜力
十五运会的市场开发收入达18.4亿元,只是这场商业盛宴的冰山一角。十五运会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全国性体育赛事,它的举办将充分激发粤港澳地区体育消费潜力,释放区域协同发展新动能。
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创造了全运会历史,也开创了区域协同办赛的新商业模式。“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的创新机制,极大提高了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等经济要素的流动效率。
三地共同打造“观赛+旅游”消费新场景。据相关机构数据监测,11月9日至11月15日,广州市、深圳市接待游客总量1804.9万人次,日均257.8万人次,接待总量环比前一周上涨17.3%,同比去年同期上涨14.5%。
消费增长更为明显,广州、深圳旅游类消费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5.33%、24.48%。
这种联办模式降低了单城办赛压力,拓展了多元市场开发模式。本届全运会构建了更有效的要素流动机制,促进了文体商旅业态融合发展,驱动了区域城市功能升级与空间结构优化。
.png)
02 吉祥物经济
从“喜洋洋”到“大湾鸡”的IP裂变与产业链效应
吉祥物“喜洋洋”和“乐融融”已超越传统赛事形象代言的范畴,成为引发消费狂潮的现象级IP。截至11月15日,十五运会特许商品销售额已达6.8亿元,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5亿,多款周边产品热销。
文化解码与情感共鸣是吉祥物成功破圈的核心。以中华白海豚为原型的吉祥物,头顶木棉红、紫荆紫、莲花绿水柱,暗藏三地融合深意。但广东网友以其圆润体型、粉白配色联想到“白切鸡”“豉油鸡”,戏称“大湾鸡”。
官方设计团队(冰墩墩原班人马)主动接纳这一昵称,形成“严肃赛事符号→烟火气文化伙伴”的蜕变。吉祥物设计师刘平云表示:“当不少人根据自己的生活和观感,为‘喜洋洋’‘乐融融’起了新的别称,创作了新的内容内涵,我都是乐见其成的。”
人格化运营激活情绪价值。在8公斤重的服装里,40位武校学生轮流扮演“喜洋洋”和“乐融融”,他们的自由发挥让吉祥物充满了生命力。在高温玩偶服中,他们完成倒立、旋转等高难度动作,即兴表演被网友赋予“反内卷打工人”人设。
产业链效应支撑IP爆发。大湾区潮玩产业已形成了一种新的 “前店后厂”模式:广深负责设计、销售,牢牢掌握市场动态和前沿需求,其他区域负责研发、制造。
03 品牌博弈
从官方赞助到创意逆袭的营销
十五运会开幕式的品牌露出战报显示,安踏赞助了14个代表团出场服,与上届持平,成为当晚“出场率”最高的品牌。但真正的赢家远不止于此。
非官方赞助商的创意逆袭成为本届亮点。亨氏以34颗番茄运动造型的广告牌占领广州高铁站、地铁站,用“想赢的番茄都在亨氏里”的广告语成功出圈。作为非赞助商,它巧妙地规避了权益限制,却收获了远超许多官方赞助商的关注度。
耐克则深耕本土文化,以“落足料,点会冇料到”为主题,以粤语文化中独具代表性的“煲汤”为创意起点,将努力和成果自然连接。短片主角苏炳添的加入,更强化了品牌与地域的情感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