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正式启动数据中心登月计划,打算把自己的算力都放到太空。该计划叫做 Project Suncatcher,太阳捕手计划。
Google 的想法很简单,与其在地球上争抢日渐枯竭的资源,不如去太空中直连太阳能。这个全新的登月计划,目标也只有一个,在太空中建立一个由太阳能驱动的、可扩展的 AI 基础设施。
具体来看,Google 为了解决数据中心的能源问题,他们的计划,是发射一个由太阳能驱动、搭载 Google 自研 TPU 芯片(用于计算,类似英伟达的 GPU)的卫星星座,在太空中组建一个「轨道 AI 数据中心」。
同时,他们也针对 AI 上天难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在太空上,如何实现低延迟数据传输:
编队飞行 + 激光通信。卫星彼此相距仅公里级或更近,同时在拥有 81 颗卫星的模拟星座中,每颗卫星都配有太阳能阵列、辐射冷却系统,以及高带宽光学通信模块。
在如此近的距离上,它们可以通过自由空间光通信(FSO ISL,Free-Space Optical Inter-Satellite Links),实现高速互联。Google 在论文中透露,他们的演示已经成功实现了 1.6 Tbps 的双向传输速率。
抵抗「辐射」:Google 通过实验发现,其 TPU 可在低地轨道连续运行 5 年,无永久损伤。因此计划在 2027 年前与 Planet 公司合作,发射两颗原型卫星,测试实际运行环境。
数据回传:延迟问题 Google 选择「晨昏同步轨道」,虽然太阳能拉满,但论文承认这将会增加到某些地面位置的延迟;针对带宽瓶颈,目前的「地-空」光通信的最高纪录,还是 NASA 在 2023 年创下的 200 Gbps。
值得一提的是,Google 在论文中计算过一笔账,如果 SpaceX 的发射成本能降到 $200/kg(预计 2035 年左右),则太空数据中心的单位功率成本,能与地面数据中心持平,约 $810/kW/年,与美国本土数据中心的 $570–3000/kW/年区间完全重叠。
换句话说,当火箭便宜到一定程度,太空就会比地球更适合建数据中心。然而,现实是目前的发射价格,是这个理想价格的十倍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