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25 | 22:40 PM
小红书的品牌社会学:生活方式营销的集体无意识
当我们浏览小红书,我们不只是在寻找产品推荐,而是在参与一场现代生活方式的集体建构。这背后,是品牌与消费者共同编织的一张意义之网。
BY 媒介360

公园草坪上蔓延的野餐垫,街角咖啡馆里精致的Brunch,屏幕那端大理的“慢人节”......当我们沉浸在小红书创造的“美好生活”图景中时,可曾想过这些画面为何如此熟悉又令人向往?

当我们浏览小红书,我们不只是在寻找产品推荐,而是在参与一场现代生活方式的集体建构。这背后,是品牌与消费者共同编织的一张意义之网。


01 平台现象:小红书,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的诞生与传播

小红书早已从早期海外购物攻略平台,蜕变为引领生活方式的文化阵地。官方数据显示,小红书如今坐拥3亿月活用户,女性占比70%,年轻人成为主力军——“95后”占比50%,“00后”占比35%。

这个平台不仅记录消费,更在塑造一种现代生活的理想样本。从“精致露营”到“城市漫步”,从“慢人节”到“碎片化治愈”,这些生活模式以惊人的速度在用户间传播、复制,逐渐成为都市年轻人的普遍追求。

小红书在2024年打造的“慢人节”IP就是典型案例。它精准捕捉了当代人对“慢生活”的内心渴望,通过构建“慢人部落”的概念,为在快节奏中挣扎的都市人提供了一种集体向往的生活想象

千瓜数据的报告精辟地指出,小红书拥有“小确幸”——用户在生活各个领域,都致力于探索“微小而具体”的幸福。这些看似微小的生活片段,共同构成了小红书独特的内容生态,也成为品牌连接用户的情感入口。

02 理论解码:剖析小红书营销的集体心理密码

要理解小红书营销的深层机制,我们需要回到几个关键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为分析用户对营销的反应提供了框架。本我追求快乐,自我遵循现实,超我代表理想。小红书的成功在于它能同时满足这三重人格——用美食美景诱惑“本我”,用实用攻略说服“自我”,用理想生活满足“超我”。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概念尤为关键。荣格认为,在所有个体潜意识之下,存在一种更为基础、普遍的心理层次,即集体无意识,其中包含着人类共有的“原型”。

小红书上的许多流行内容,恰恰触动了这些深层原型:“理想家园”、“自然向往”、“自我实现”的意象,都是集体无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示范效应进一步解释了这些生活方式的传播机制。詹姆斯·杜森伯里提出的这一概念指出,“个人的消费是一种功能,取决于他人当前的消费”。看到他人消费优质产品,人们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为驱散这种感觉,他们会增加自身的消费支出。

在小红书上,用户通过观看他人的“美好生活”来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和生活选择,不断“追上琼斯家”,渴望拥有他人拥有的东西。

成为 前瞻会员 可继续阅读
媒介360官网持续日更10年,案例总数30W,纵深市场研究覆盖城市1-5线,覆盖服务人群20W
无论您是媒体人,品牌主,行业从业者或者学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帮助您提升职业能力
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容产品,及企业服务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