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25 | 11:40 AM
新消费退潮后的“幸存者游戏”:可持续增长品牌的深度解码
当资本的潮水呼啸而退,我们方才看清谁在裸泳,而谁,早已筑起了深深的护城河。
BY 媒介360

2024年至2025年,中国新消费市场经历了一场深刻而彻底的结构性调整。曾几何时,凭借“5000篇小红书+2000篇知乎问答+头部主播带货”就能催生一个明星品牌的黄金时代已一去不返。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市值蒸发超过95%,奈雪的茶在盈利线上苦苦挣扎,众多曾风光无限的新品牌或收缩战线,或悄然离场。

据中国消费投资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新消费领域早期投资案例数较2021年峰值下降67%,市场融资规模回归到2018年水平。这片曾经的资本热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寒潮。

然而,寒冬从不是所有生命的终点。在哀鸿遍野的市场环境中,一批品牌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适应性:泡泡玛特2024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长140%,蜜雪冰城全球门店数突破4.6万家,霸王茶姬品牌价值跻身中国品牌百强榜。

这些品牌的逆势增长并非偶然,而是一套可解码、可复制的商业逻辑在发挥作用。本文将深入剖析新消费退潮的深层机理,系统解构那些实现可持续增长品牌的共性特征与底层能力,为消费品牌的长期发展提供一套完整的思考框架与实践路径。

潮水为何退去:新消费泡沫的形成与破裂机理

要理解今日之生存者,必先审视昨日之崩塌。新消费的退潮,本质是一场由资本、流量、供给和需求四重因素叠加导致的系统性重构

1.1 资本逻辑与商业本质的背离

2020-2021年,新消费领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资本狂热。两年间,该领域融资事件分别达到586起817起,融资总额超过3000亿元,远超2019年的266起。过度充裕的资本催生了大量估值严重偏离基本面的项目。

以咖啡赛道为例,Manner、M Stand、代数学家咖啡等品牌在短短两年间估值均飙升至数十亿元,单店估值高达千万级。这种估值体系建立在市场无限扩张和消费持续增长的理想前提下,而一旦增速放缓,整个估值逻辑便迅速崩塌。

2024年,随着二级市场消费板块估值回调,一级市场估值体系随之重构。据投中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新消费项目平均估值较2021年高点下降约60%,资本回报逻辑从规模增长转向盈利能力和现金流

1.2 流量红利消失与获客成本飙升

新消费品牌的崛起高度依赖流量红利,而这一红利在2024年已基本消失殆尽。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间,主流电商平台的获客成本增长了近4倍。某头部美妆品牌创始人透露:“2024年,我们的线上获客成本已突破200元,而平均客单价仅350元,营销费用率长期高于65%。”

更为严峻的是,流量结构本身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抖音、快手等内容电商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更加复杂,单纯依靠投放已难以实现有效增长。用户对营销套路的免疫力显著增强,转化率持续走低。据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新消费品牌在内容平台的平均转化率已降至1.2%,不足2021年同期的一半。

1.3 伪需求与产品力缺失

许多新消费品牌建立在伪需求和弱需求之上,缺乏真正的产品力支撑。据统计,2024年天猫新品存活率不足25%,大部分新品在上市3个月后便销声匿迹。产品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新茶饮领域,各家产品区别仅在于配料小料;休闲零食领域,同一代工厂生产的产品贴上不同标签便成为“新品牌”。

产品力不足导致消费者忠诚度低下,“尝鲜”而非“复购” 成为大多数新消费品牌的常态。2024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新消费品牌的平均复购率仅为28%,远低于传统品牌的45%

1.4 供应链冲击与成本结构恶化

2024-2025年,全球供应链波动加剧,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对新消费品牌的成本结构造成巨大压力。以现制茶饮行业为例,2024年优质茶叶、鲜奶、水果等核心原材料采购成本平均上涨18%-25%,包装材料成本上涨15%,物流成本上涨12%

与此同时,人力成本持续攀升。2024年,一线城市零售业基层员工平均工资较2021年上涨30%。多重成本压力下,许多本就盈利模式脆弱的新消费品牌现金流急剧恶化,最终难以为继。

幸存者图谱:四类逆势增长品牌及其核心逻辑

在哀鸿遍野的市场环境中,四类品牌不仅存活下来,更实现了可持续增长。它们代表了新消费下半场的四种成功范式。

2.1 效率驱动型:极致性价比的胜利

蜜雪冰城是效率驱动型的杰出代表。截至2025年6月,蜜雪冰城全球门店数已达4.6万家,2024年营收突破38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42%

蜜雪冰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深度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体系极致的成本控制能力。通过自建工厂、物流和原材料基地,蜜雪冰城实现了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其提供给加盟商的饮品食材超过60% 为自产,其中核心饮品食材100% 自产。这种强大的供应链能力支撑了蜜雪冰城的“高质平价”价值主张。

另一代表品牌名创优品,通过供应链的深度整合,实现了“好设计+低价格”的产品策略。名创优品与超过1000家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的同时,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2024年,名创优品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8%,全球门店数突破6000家

2.2 技术护城河型:产品创新的壁垒

华熙生物凭借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玻尿酸的核心技术,从B2B原料业务成功拓展至C端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旗下润百颜、夸迪等品牌均实现快速增长。

华熙生物每年将营收的约5%-7% 投入研发,远高于化妆品行业2%-3% 的平均水平。截至2024年底,华熙生物拥有专利501项,其中发明专利89项技术壁垒构成了其业务拓展的坚实基础。2024年,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5%,占总营收比重达68%

在宠物食品领域,乖宝宠物(旗下有麦富迪等品牌)通过持续的产品研发和创新,在国内市场成功超越众多国际品牌。乖宝建立了宠物食品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聘请全球顶尖宠物营养专家,推出了多项创新产品系列。2024年,乖宝营收突破120亿元,其中海外收入占比45%

2.3 生态构建型:超越产品的价值创造

泡泡玛特远不止是一家潮玩公司,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潮玩生态系统——从艺术家发掘、IP运营、供应链管理,到线下零售渠道、二手交易平台和社群建设。

通过举办国际潮玩展、打造自营APP“葩趣”等方式,泡泡玛特不断强化其在潮玩领域的生态影响力。2024年,泡泡玛特海外收入同比增长140%,占总营收比重达42%,证明其生态模式具有跨文化吸引力。其会员体系贡献了90%以上的销售额,会员复购率达到55%

在运动健身领域,Keep通过“硬件+内容+服务”的生态模式,实现了多元化的收入结构。尽管健身APP普遍面临盈利困境,但Keep通过智能健身设备、运动服饰、付费课程和会员服务的组合,找到了相对可持续的发展路径。2024年,Keep硬件业务收入占比达38%,付费会员收入占比29%,广告收入占比降至33%

2.4 价值观认同型:与用户共建品牌

霸王茶姬以茶饮为载体,将中国文化与东方美学传递给全球消费者。通过打造具有东方美学特色的门店空间、产品包装和品牌传播,霸王茶姬在激烈的茶饮市场中建立了鲜明的品牌辨识度。

2025年,霸王茶姬以18.17亿美元的品牌价值跻身凯度BrandZ中国品牌百强榜。其海外业务拓展迅速,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开设超过300家门店,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代表品牌之一。

在美妆领域,林清轩凭借“山茶花润肤油”大单品和“修复肌肤屏障”的定位,在高端护肤品市场赢得一席之地。林清轩通过讲述中国红山茶花故事和强调本土原料优势,建立了差异化的品牌认知。2024年,林清轩营收同比增长42%,客单价突破800元,复购率达45%

成为 前瞻会员 可继续阅读
媒介360官网持续日更10年,案例总数30W,纵深市场研究覆盖城市1-5线,覆盖服务人群20W
无论您是媒体人,品牌主,行业从业者或者学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帮助您提升职业能力
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容产品,及企业服务
advertisement